联播新闻网

大家人寿四川分公司金融“3·15”风险提示丨注意!“它们”侵害了您的权益!

经济 来源:商广网 149618℃

在保险销售过程中,一些不规范的销售人员可能会使用误导性话术来促成交易。以下是常见的保险误导话术及应对建议,帮助保险金融消费者提高警惕:

它夸大了收益

“这款产品收益超高,比银行存款/理财高好几倍!”

问题:混淆保险与理财的概念,实际收益可能远低于承诺。保险产品的收益并非固定,分红险的分红、万能险的结算利率都具有不确定性,受市场环境、保险公司经营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根本无法保证如此高且稳定的收益。

消费者应对做法:要求查看合同中的保证收益部分(如增额寿险的现金价值表),警惕“预期收益”。

它隐瞒了关键条款

“重疾险只要得了病就能赔,不管什么病都保。”

问题:隐瞒了重疾险的理赔条件,实际上并非所有疾病都在保障范围内,且每种疾病都有对应的理赔标准,如一些重疾需要达到特定的疾病状态或实施了特定的手术才能获得赔付。

应对做法:仔细阅读条款中的疾病定义和理赔条件。

它模糊了产品性质

“这就是个存钱的保险,和定期存款一样,到期就能取,收益还比存款高。” “这就是存款/理财,还能送保险!”

问题:故意将保险产品混淆为银行存款或“理财产品”,让消费者误以为和传统储蓄一样灵活且安全。但保险有其特定的条款和规则,退保可能面临损失。

应对做法:分清保险与理财,明确资金流动性风险。

它饥饿营销“炒停售”

“明天就停售,错过不再有!”“这款保险今天是最后一天优惠,明天就涨价了,赶紧买,错过就没这个机会了。”

问题:利用“停售”制造焦虑,通过制造时间紧迫感,迫使消费者在没有充分了解产品的情况下匆忙做出购买决策,而忽略了对产品细节和自身需求的考量。

应对做法:保险产品更新频繁,理性分析需求后再投保。

它虚假承诺

“我们是国企/大公司,理赔绝对快!”

问题:理赔依据合同条款,与公司规模无关,小公司也可能服务优质。

应对做法:关注合同条款和实际理赔口碑,而非单纯看公司背景。

它捆绑销售

“买这个主险必须搭配这个附加险一起买,这样保障才全面,单独买主险没什么用。”

问题:强行将消费者不需要的附加险与主险捆绑销售,增加消费者的经济负担。应对做法:消费者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是否购买附加险。

如何防范保险销售中的误导?

1.增强保险知识储备

    熟悉常见保险产品的类型,如人寿保险、健康保险、财产保险等,掌握它们各自的功能、特点和适用范围。了解保险合同中的关键条款,例如保险责任、免责条款、理赔条件、缴费方式、退保规定等,这有助于在销售人员介绍产品时,能够准确判断其陈述是否与合同条款一致。

    熟悉保险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如《保险法》中关于如实告知、明确说明等规定,知道保险销售过程中哪些行为是合法合规的,哪些是违规的。

2.关注细节信息

    当工作人员过度渲染产品的回报优势,却无法清晰阐释利益实现路径、未同步说明相关市场波动风险及成本扣除规则时,此类片面宣传可能存在信息夸大,消费者应保持警惕并要求补充书面说明材料。

    认真查看保险合同条款,特别是关于保险责任、免责条款、退保规定、理赔流程等重要内容。如果销售人员的口头介绍与合同条款不一致,应以合同条款为准,因为合同才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3.保持理性思考

    不被销售人员营造的紧迫感所影响,如“限时优惠”“名额有限”等话术,要明白保险是一项长期的金融规划,需要谨慎考虑,不能因为一时的压力而仓促决策。

    对于销售人员做出的绝对化承诺,如“肯定能理赔”等要保持警惕。保险产品的理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存在绝对的保证。

4.多渠道核实信息

    向不同的保险专业人士咨询,如保险经纪人、独立保险顾问等,了解他们对该保险产品的看法和评价,对比不同渠道的信息,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产品。

    利用互联网资源,查询保险产品的相关信息、消费者评价以及行业分析等,但要注意信息来源的可靠性,避免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

5.明确自身需求

    在购买保险前,先明确自己的保险需求,是为了保障健康、规划养老,还是为了财富传承等。根据自身需求来判断销售人员推荐的产品是否匹配,避免被误导购买到不适合自己的产品。

    对于销售人员推荐的产品组合或附加险,要仔细评估其是否真的能满足自己的需求,是否存在不必要的捆绑销售。如果发现产品与自身需求不符,要果断拒绝。

图片来源:大家人寿

本文内容转载自:商广网,原标题《大家人寿四川分公司金融“3·15”风险提示丨注意!“它们”侵害了您的权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