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播新闻网

镇庭村同频共振 法治赋能乡村治理

快讯 来源:晨报之声 25776℃

中国晨报山东讯(特约记者李顺华 通讯员李杨)金秋九月,丹桂飘香。日前,沂南县大庄镇党群活动中心内人头攒动、气氛热烈。一场由大庄法庭精心组织的普法专题讲座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在座的全体机关干部、各村居主职干部全神贯注地聆听,时而报以热烈掌声,共同绘就了一幅法治赋能乡村治理的动人画卷。

筑牢依法治理“基本功”:提升基层干部法治素养与履职能力

活动伊始,大庄法庭庭长李西昌面向在场的全体机关干部和各村居主职干部,系统阐述了新时代基层治理中法治的基石作用。李西昌结合当前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入剖析了诉讼与调解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各自优势、适用边界,重点强调了调解作为“东方经验”在基层矛盾纠纷化解中的独特价值,即有助于缓和纠纷双方的关系,修复并稳定社会关系。同时,李西昌还选取了涉及到婚姻家庭、相邻关系、民间借贷等常见纠纷,通过以案释法的方式,将晦涩的法条讲解得通俗易懂,使在场干部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法律精神,掌握法律方法,学会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

用好基层善治“文化尺”:弘扬德法兼治优良传统与和谐理念

“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家书至今流传,中华民族谦和礼让的美德依然熠熠生辉。李西昌庭长以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典故为切入点,指出乡村治理不仅需要法治的刚性约束,更需要德治的柔性滋养,引导基层干部在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化解群众内部矛盾,要以“和合”理念教化人心,用传统美德维系乡村和谐。基层干部要积极发动和依靠乡贤、道德模范、红白理事会等多元力量,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矛盾纠纷排查预警网络。同时,基层干部更要注重引导群众善用谦和礼让的传统美德去化解矛盾纠纷,真正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解决、不上交不成讼,为乡村治理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道德滋养。

传递司法服务“奉献心”:当好依法治理法律智囊与坚强后盾

“大庄法庭将从以司法审判为中心转向司法审判与社会治理并重转变,积极主动地与大庄镇党委政府、各个村居实施联动共治,形成化解基层矛盾的合力,共同建设和谐村居、平安大庄”。李庭长的话语坚定有力,彰显了大庄法庭参与乡村治理的决心与担当。这一主动转型的角色定位,引得在场基层干部频频点头。见时机成熟,李庭长随即郑重承诺,基层干部在化解群众间矛盾纠纷、推动社会治理中遇到任何法律问题,均可随时联系法庭干警,法庭将在第一时间提供专业且高效的司法服务,当好基层干部依法履职的“法律智囊”和“坚强后盾”。法庭将以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奉献精神,积极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坚强有力的司法保障,共同画好基层治理的同心圆。法庭还建议乡镇党委政府健全“一员三长两组织”(政法委员;法庭庭长、派出所所长和司法所所长;调解组织和网格组织)联席会议制度,切实把法庭+乡镇综治中心+村居三方联动协同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机制的治理效能发挥到极致。

此次普法宣传进机关活动,是大庄法庭持续深化“沂畔'枫'声”多元解纷品牌建设的又一生动实践,充分彰显了大庄法庭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与担当。大庄法庭通过积极延伸司法职能,促进提升基层干部调处矛盾纠纷的能力,积极推动形成了“法庭+乡镇综治中心+村居”的多元解纷合力,逐步构建起分层过滤、多方参与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不仅有助于能从源头上减少诉讼量,更助于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大庄贡献司法智慧与力量。

责任编辑:李久彪

本文内容转载自:晨报之声,原标题《镇庭村同频共振 法治赋能乡村治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